今日科普-恙虫病
一个网友,发来一张照片,这是恙虫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叮咬部位的焦痂。患者是位农村妇女,建议去当地大医院的感染科就诊。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本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鼠类是传染源,恙螨幼虫是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常为10~14天。一般无前驱症状,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达10-41C,多呈驰张热型,亦可呈持续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 1~3 周。常伴有寒战、剧烈头痛会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体征可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焦痴或渍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进入第 2周后,病情常加重,可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危重病例呈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出现心、肝、肾功能衰竭及循环衰竭,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3周后,患者体温渐降至正常,症状减轻至消失,并逐渐康复。但如未及时得到有效的病原治疗,部分患者可病重死亡。恙虫病具有一些特征性体征,对于诊断有重要价值,分述如下:
(一) 焦痂与溃疡
焦痂与溃疡为本病之特征,对临床诊断最具意义。可见于 70%~100% 的患者。人被受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随即出现红色丘疹,继成水疮,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痴皮,形成焦痴。焦痴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 2~15mm,多为 4~10mm。其边缘突起如堤围状,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也无渗液。痴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创面,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而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多数患者仅有 1个焦痴或溃疡,偶见 2~3 个,亦有多至11个的报告。焦可见于体表任何部位,但由于恙螨幼虫喜好叮咬人体湿润、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的部位,故焦痴多见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背等处。患者发病时通常已有焦痂,因此体查时应细致以免遗漏。
(二) 淋巴结肿大
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可借此寻找焦痂),大者如核桃,小者如蚕豆,可移动常伴疼痛和压痛,不化脓,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消退较慢,在疾病的恢复期仍可扪及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轻度肿大。
(三) 皮疹
皮疹多出现于病程的第 4~6天,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或迟至第 14 天才出现。发生率各地报道差别较大(35.34%~100%),可能与就诊时病期不同及病情轻重程度不同有关。皮疹常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少数呈出血性,不痒,大小不一,直径为 2~5mm,多散在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面部很少,手掌和脚底部更少,极少数可融合成麻疹样皮疹。皮疹持续 3~7 天后消退,不脱屑,可遗留少许色素沉着。有些患者于病程第 7~10 天可在口腔软、硬及部黏膜上发现黏膜疹或出血点。
(四) 肝脾肿大
肝肿大占 10%~30%,脾肿大占 30%~50%,质软,表面平滑,可有轻微触痛。
[ 并发症 ]
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膜脑炎,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预后,若能早期诊断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应用有效抗生素后病死率低,如果延误病情,可能会因多器官衰竭,肺、或者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内容来源:传染病学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