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一个是佛前痴情种,一个是人间富贵花
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二年。继南唐国主李煜七百多年之后,再次出现的人间痴情种——满清的第一词人纳兰容若,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纳兰容若剧照
然而,纳兰容若却不知道,就在三年前,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已经诞生了另一颗痴情的种子。而那个人将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继续重复着他那“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便是雪域高原的六世达赖活佛——仓央嘉措。
纳兰容若比仓央嘉措整整年长了28岁的时光年华。一个是当朝重臣明珠的儿子;一个是西藏的五世达赖活佛转世。二人都是有着相同政治抱负的青年才俊。可惜,二人的一生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命运也始终被别人所操控。因此,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人世间对男女真情的期待。
当纳兰容若在深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时;仓央嘉措也写下了“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决绝相思。
尽管相差了28年的时光,尽管从北京到拉萨,相距万里有余。但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一生的命运,却惊人地被同一个人操控着。而影响二人命运的这个人,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画像
在纳兰容若18岁那年,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被康熙皇帝纳入宫中,纳兰容若那懵懂的真爱从此被扼杀。在仓央嘉措24岁的时候,康熙废除了他的六世达赖活佛之位。
纳兰容若失意于情场,此后一生,再也没有找到如表妹般纯真美好的真爱。只能将一腔的情思,挥洒于笔墨之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容若,词如其人。乍一看,有着豪放的外在风骨;但细品,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笔下的每一片雪花,片片落尽一朝一夕一红颜;笔下的每一处山水,尽显一山一水一年华,一生一世一刹那。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如心花初放般的烟霞永留心间;也可以看到他带着满身的冰洁,如水的禅心,唯美的爱恋游历在这滚滚红尘。
而仓央嘉措在被康熙废除六世活佛之位后,他再也不是雪域最大的王。不仅如此,他还得离开布达拉宫,被押往北京问罪。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是雪域高原的王,但王的深情却让人落泪;仓央嘉措是佛祖座下的一朵白莲,但是他却总是向往凡尘的烟火。或许仓央嘉措从来就没想过要当雪域最大的王,他只想当一个世间最美的情郎。但是当他当上雪域最大的王,他心爱的姑娘却再也无从寻觅。
在仓央嘉措当上活佛之后,或许他最心爱的姑娘已经离开了拉萨街头,回到他们曾经的故乡,嫁为人妻,保全他作为六世活佛的无上尊荣;或许,为了政治的需要,那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已经被雪域的实际统治者,藏王桑杰嘉措秘密处决。
然而,这一切对仓央嘉措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
25岁的他被押往北京路过圣洁的青海湖时,他打算在这里走向生命的终结。如果此时的仓央嘉措选择死亡,那么在临死之前,他是否会在这宁静的青海湖边,回想起自己八年来,在拉萨最快乐的日子。
是否会想起自己流浪在街头的酒楼茶馆,幽会着自己心爱的女子玛吉阿米?是否会想起那个为了维护他无上权威,纵身跳下布达拉宫的那位来自藏南琼结县的酒楼姑娘达娃卓玛?是否会想起那个寂寥的雪夜,拉萨街头一直延伸到布达拉寝宫的脚印?
公元1685年,纳兰容若的生命在他的府邸尘埃落定。但公元1706年,仓央嘉措的故事却并没有在青海湖边落幕。
公元1706年,被废黜的仓央嘉措在押解去北京的路上,途径青海湖之后,便再无关于他的记载。从此在青藏高原上留下了关于这位佛爷无尽地传说。
这位曾经雪域最大的王;这位百万藏民心中的活佛;这位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最后是否化作一滴相思的眼泪,落入了这无岸的青海湖中。亦或是坐化于这大雪纷飞的青海湖边,演绎了一场“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人生谢幕。
相比较于死去,我更愿意相信他还活着。
在大雪之夜,仓央嘉措借着雪遁,在霞光万丈里脱离了拉藏汗的追杀。从此游历青海,经甘肃,过西域,翻过喜马拉雅山脉,越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途径不丹、尼泊尔、印度,继续钻研佛法,然而却终身再未回到西藏,回到拉萨。
后来,在多年后的某一天,一位来自西藏山南措县的故人,不远千里来到蒙古阿拉善旗,告诉当地的一个僧人:曾经有一个叫做仁珍旺姆的姑娘,一直在山南的那片高地,遥望远方,等待着一个叫仓央嘉措的少年归来。而这位僧人听完之后,已经是泪流满面。
最后,这位僧人圆寂于蒙古阿拉善旗,开创了佛教的另一分支。而这名不知名的僧人,就是隐姓埋名一生的仓央嘉措。
在世人的眼里,仓央嘉措的一生,于佛教的教条而言,他是有罪之人;但于词坛的殿堂而言,他是当之无愧的功臣;于爱情而言,他是痴情的象征!
但世间最了解仓央嘉措的莫过于他自己本身。在仓央嘉措自己看来,他这一生既走在红尘的路上,也走在求佛的路上。前半生在殿堂内参悟佛法,后半生在红尘中渡人渡己人!
最后,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若纳兰容若活到了五十多岁,如若仓央嘉措被押往北京,这两个高居庙堂的文坛巨星,这两个身处富贵的痴情种子,在相遇的那一刻,又该上演一幕什么样的不朽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