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提肛,保健康
本文转自:玉林日报
提肛运动首见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古代称之为“撮谷道”,此处的谷道就是指肛门,撮,提缩也。现代称为“提肛运动”,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一提一松就是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古语有“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之说,可见提肛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保健养生方法,既能整体调畅人体的经脉气血运行,又能增强局部肌肉弹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以预防和辅助治疗多种疾病,但其中效果最突出的还要数肛门与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具体如下:
缓解尿失禁。尿失禁是很多成年妇女的烦恼,好发于绝经期妇女。提肛运动可以增强骨盆底肌肉群的反应和收缩能力,加强尿道的阻抗力,减少膀胱肌肉的过动反应,从而使约束小便的机能得到恢复和加强。通过常做提肛运动尿失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甚至消失。
消除痔疮。痔疮多为肛门静脉曲张,血液受重力作用回流不畅引起。在做提肛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间接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增强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预防和缓解痔疮。坚持做提肛运动,能促进肛周围血液循环,对抗痔静脉扩张,预防盆腔静脉瘀血,加快血液循环,锻炼整个盆腔肌肉。需要注意的是,内痔急性发炎或脱出嵌顿、肛周脓肿等患者不宜进行提肛运动。
保护前列腺。前列腺肥大可以引起半数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经常提肛可产生类似对前列腺进行按摩的作用。提肛动作可使骨盆底的提肛肌、耻骨尾骨肌、尿道括约肌等肌肉,以及神经、血管等组织循环代谢活跃起来,促进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前列腺充血、肿大的症状,促使炎症消退,对改善排尿困难、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改善便秘。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盆底的耻骨直肠肌、肛门内、外括约肌的静息压力普遍降低,肛门口的感受器敏感性、反应性也有下降,故直肠粪便堆积无力推出,长期以往会导致肛门排便无力及肛门括约肌松弛。做提肛运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直肠收缩功能,增强肛门括约肌、肛提肌等肌群的收缩与舒张,预防肛门松弛。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提肛运动可提升阳气,排除浊气,其通过肛门不断地节律性收缩运动来刺激肠壁感觉神经末端,以促进直肠的运动及肠蠕动,尤其对长期便秘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强壮会阴,提高夫妻生活。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女性,因胎头压迫导致骨盆底和阴道肌肉松弛,如发生产伤导致阴道扩张或韧带裂伤会加重阴道肌肉松弛。经常做提肛运动,可以让整个骨盆底肌肉群变得坚韧而富有弹性,还可以增加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增强性感受能力。产后坚持做提肛运动有利于帮助孕妇产后修复,提高夫妻性生活的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正确的提肛方法
提肛运动对于人体有很多好处,但是方法一定要正确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如何正确的进行提肛运动呢?
床上训练法:仰卧床上后,以头部和两足跟作为支点,抬高机体的臀部。与此同时,收缩其会阴部的肌肉,紧接着再放下臀部,放松会阴部的肌肉。如此反复20次,每日早晚各1遍。
括约肌收缩法:采取坐位,并且有意识地收缩尿道、阴道、直肠括约肌,后再放松机体。一般建议每日坚持该动作2~3遍,如此反复50~100次。
排尿止尿法:每次在排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阴部肌肉收缩,中止排尿,然后再让阴部肌肉放松,继续排尿。反复多次进行,直到尿液排空。
仰卧屈腿挺身法:仰卧屈膝,两足跟尽量靠近臀部,两臂平放在体侧,以脚掌和肩部作为支点,骨盆抬高。同时,收缩肛门,持续5秒钟左右,然后再还原。如此重复5~10次,每日2~3遍。
坐立提肛法:坐在床边,双足交叉,然后双手叉腰并起立。同时肛门收缩上提,持续5秒钟,再放松坐下。如此重复10~15次,每日2~3遍。
站立提肛法:两脚交叉站立,这时候双手要插在腰上,保持脚尖踮起,收回臀部。尽量夹紧双腿,同时让肛门上提收缩。保持这种动作5秒钟左右,再还原,反复10~20次左右。
以上几种提肛运动方法,可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做1~2种即可,可在日常的行、走、坐、卧,甚至驾车或做其它运动时配合进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提肛运动虽然益处很多,但是当肛门局部感染、痔核急性发炎、肛周脓肿时不宜做提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