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震撼亮相
今天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经过一年多的策划改造、《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今天正式公布。记者第一时间探访《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览分为八大板块,展出900多件文物,200多张珍贵照片,全面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的浩劫、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以及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馆原来的基本陈列《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自2007年12月13日开放,已有十年时间,其展示内容、展陈手段等已无法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展厅设备老化、展具陈旧等问题,无法满足常年650-800万人次大流量观众的接待,亟需进行陈列改造。按照“每5年进行一次局部改陈布展,每10年进行一次全面改陈布展”的博物馆惯例,纪念馆今年进行了全面改陈布展工作。
修改后的展陈,体现了结构清晰、主题突出、内容简介、力求客观、坚持创新、语言平实等特点。
结构上,新展陈对框架结构进行了修改,将原十一个部分调整为八个部分,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精简合并,以强化和突出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暴行,并保持暴行内容本身的完整性和关联。
主题上,在尊重和重点突出原有主题“南京大屠杀史实”基础上,增加“人类记忆”主题,体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从个人记忆到城市记忆、国家记忆,再到世界记忆的历史进程,强调南京大屠杀历史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
内容上,原展览中文的文字量近8万字,图片3500多张,文物3000多件, 音像140多部。新的展览内容更加简洁,共展出各类照片2000余张,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70多件。
此外,新展陈还运用中方、日方、第三方资料,揭露日军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罪行,增加日方尤其是第三方人证、物证的展示,加强展览的说服力;强调观众参观的体验感。充分吸收新成果和新展品,将十年来新征集的文物、史料、图片充实到展览中。在重点表现日军大屠杀暴行的基础上,凸显中外人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增加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等内容;语言上则力求平实。展览文字说明简洁明了、采用中、英、日三种语言。
在观众交互上,增加了临展的面积,提供了社会教育多功能厅、青少年活动空间、祈愿空间等,观影区既注重史实视觉呈现,也让观众得以适当休整。
今天中午,记者第一时间来到展厅,一走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一面黑色凝重的石板墙,上面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解说员表示,黑底白字的寓意是: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这些铁的历史事实,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
走进展厅,沿着台阶拾阶而下,记者看到左边是一面巨大的档案墙,分类摆放了1万多盒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个性化档案资料,是根据幸存者、死难者遗属口述以及档案馆的收藏资料搜集整理而成,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幸存者的个人档案,也有加害方日本老兵的个人档案,还有第三方证人即外籍人士的档案。
巨大的档案墙
台阶下是“12秒”流星装置。人们常说,生命如繁星。每隔12秒就听到一颗流星从高空坠落的声音,这意味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每隔12秒就会有一条生命消失,缓缓呈现又消失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这里用速度概念的独特方式,向世人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步入序厅,中央聚光灯照亮的“死难者300000”的纪念装置凸显对死难者的缅怀。上方圆形装置由30块树脂包埋的城砖围成,寓意城破后的大屠杀。
序厅的周围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墙,共展出1213张照片。左右两边对称排列的1113张是已经离世的幸存者的黑白照片,而后面墙上对称排列的100张彩色照片是截止2017年9月30日在世的幸存者,仿佛他们仍然在凝望着这段历史。就在11月15日,佘子清老人离世,他的照片灯箱也随之熄灭。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死难者300000”纪念装置
据介绍,此前展览也有照片墙,但大多是上世纪90年后拍摄的照片,幸存者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而这次1113张已经离世的幸存者照片全部来自南京市档案馆,均是1946年和1947年间,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给每位市民做的户籍卡上面的照片。
“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南京幸存者照片进行比对,选取了1113张。因为当时照相并没有普及,所以这些照片应该是这些幸存者年代最久远的照片了。”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100张幸存者的彩色照片则是今年8月由纪念馆牵头,南京发布工作室召集南京城市摄影队10位资深摄影师,分成10个小组,冒着酷暑拍摄的。
截止2017年9月30日在世的幸存者照片墙
1113张已离世的幸存者的黑白照片,拍摄于1946-1947年间
两侧壁龛里陈列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录铁书,共展出18本,约12000个死难者名单,观众可以翻阅。讲解员介绍,之所以将它命名为“铁书”,一是书中这些死难者名录,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二是因为这本书的材料是金属质地。序厅顶面满天星空的设计,是生命如繁星的寓意,是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缅怀氛围。
序厅的尽头是七扇斜开着的门,分别代表雨花门、光华门、中华门、中山门、通济门、武定门、水西门,这七座城门,是南京保卫战期间城墙上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城门”上各镶嵌一块古老的明城砖,寓意南京城破之后南京大屠杀即将发生。
“光华门城门”上镶嵌一块古老的明城砖
“死难者300000”纪念装置
从七个“城门”进入,就是整个展览的史料陈列部分,分别是: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进犯南京与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人道主义救援、世界所了解的事实与日本的掩饰、大屠杀后的南京、战后调查与审判、人类记忆和平愿景。
转自 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