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肃皇贵妃是大清入关之后第一个有公主福晋命妇行庆贺礼的贵妃
《乾隆朝实录》记载:
乾隆十四年。己巳。夏四月。戊寅朔。(初一)享太庙。遣裕亲王广禄恭代行礼。
○谕、礼部所进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及晋封贵妃仪注。内称公主王妃命妇。俱诣皇贵妃、贵妃宫行礼等语。
【从前皇考时册封敦肃皇贵妃为贵妃。公主王妃命妇等俱曾行礼。乾隆二年册封慧贤皇贵妃为贵妃。亦照例行礼。】
其乾隆十年、今皇贵妃、及纯贵妃、晋封贵妃时。则未经行礼。朕意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王妃命妇。自应加敬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酌减。此一定之差等。且今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妇。行礼略无分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嘉贵妃前著照纯贵妃之例。不必行礼。将此载入会典。
《皇朝通典》关于雍正朝册立皇后记载:
雍正元年十二月
孝敬宪皇后以嫡妃正位中宫行册立礼。同日孝圣宪皇后肇封熹妃,又册封贵妃、齐妃、懋嫔、裕嫔。
世宗宪皇帝御太和殿宣制,命正副使持节行礼如仪。
惟庆贺礼奉旨俟三年后补行。次日颁诏天下。
三年十月世宗宪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进表补行庆贺礼。
礼毕。御乾清宫。
孝敬宪皇后率妃、嫔于世宗宪皇帝前行礼。
孝敬宪皇后还宫。
妃、嫔率公主福晋命妇于孝敬宪皇后前行庆贺礼如仪。
《皇朝通典》关于雍正朝册封妃嫔记载:
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册立中宫。
同日孝圣宪皇后肇封熹妃。
暨封贵妃、齐妃、懋嫔、裕嫔各行礼如仪。
是日陈设贵妃仪仗,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行庆贺皇后礼毕。于贵妃前行庆贺礼。
十二年册封谦嫔行礼如仪。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对雍正朝册封妃嫔记载:
○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
册立中宫同日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皇太后肇封
熹妃暨封
贵妃
齐妃
懋嫔
裕嫔典礼与【康熙十六年同】。
(雍正三年)是日奏请陈设贵妃仪仗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行庆贺
皇后礼毕于
贵妃前行庆贺礼。奉旨
贵妃前免行礼。
《皇朝通典》对于康熙朝立后、封妃记载:
康熙十六年
孝昭仁皇后正位中宫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贵妃
又册封安嫔、敬嫔、端嫔、荣嫔、惠嫔、宜嫔、僖嫔各行礼如仪,其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奉旨均免庆贺。
十八年孝恭仁皇后肇封德嫔行礼如仪。
二十年孝懿仁皇后以贵妃晋封皇贵妃,孝恭仁皇后以德嫔晋封德妃,同日封贵妃,又惠嫔封惠妃,宜嫔封宜妃,荣嫔封荣妃均行礼如仪。停止庆贺。
三十七年册封贵妃、和嫔、良嫔均行礼如仪。
五十七年册封宣妃、和妃、成妃、密嫔、定嫔、勤嫔各行礼如仪。是日诸嫔增给采仗,视妃仪仗内减红缎瑞草伞、拂子各一对。并命补给端嫔采仗。
【解析】康熙十六年孝昭仁皇后立后大典与孝懿仁皇后被册封贵妃,同时册封七嫔。正值平定三藩,所以康熙降旨停了公主福晋命妇给皇后与贵妃的庆贺行礼。二十年孝懿仁皇后等皇贵妃、温僖贵妃封贵妃时,也奉旨未行庆贺之礼。三十七年悫惠皇贵妃封贵妃时也没有公主福晋命妇进宫庆贺行礼。等于康熙朝两次册立继后与一次册封皇贵妃,三次册封贵妃都没有庆贺行礼。
对于(行礼如仪)的解释:就是册立皇后接册宝,册封皇贵妃、贵妃接册宝,册封妃接册印,册封嫔接册的流程都是按照会典仪注告祭、册封。然后所受封的后妃诣皇太后、皇帝前谢恩行礼。
雍正元年十二月册立皇后乌拉那拉氏,册封贵妃年氏、齐妃李氏、熹妃钮祜禄氏、懋嫔宋氏、裕嫔耿氏之时公主福晋命妇俱进宫,贵妃率妃嫔公主福晋命妇先诣皇后宫行礼,完毕之后,陈设贵妃仪仗,公主福晋命妇诣贵妃宫行礼。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是乾隆二十九年撰写完成的。而皇朝通典是乾隆三十二撰写,乾隆五十年完成的。并且有乾隆谕旨佐证雍正元年册封礼给贵妃行礼,并且乾隆二年慧贤皇贵妃封贵妃亦照例行礼。乾隆没有必要抬举敦肃皇贵妃,只是在谕旨当中陈述当年的事实。所以敦肃皇贵妃才是大清入关之后,第一个接受公主福晋命妇庆贺行礼的贵妃。
雍正三年补行庆贺礼之时,贵妃年氏已经病重。孝敬宪皇后率齐妃、熹妃、懋嫔、裕嫔公主福晋命妇等先诣世宗宪皇帝前行礼。之后妃嫔率公主福晋命妇给皇后行礼,进笺庆贺。全程贵妃没有参加,所以在传教士描述的公主福晋命妇应该给“第二夫人”庆贺行礼,皇上降旨免行礼,贵妃不高兴了。实际是贵妃年氏病重,只在宫里陈设贵妃仪仗,贵妃身处圆明园养病。所以雍正降旨免公主福晋命妇给贵妃行礼。补行庆贺礼的时间距敦肃皇贵妃薨逝只有四十多天的时间。实在是消耗不起体力了,因为雍正元年五月贵妃生福沛是早产儿,正好赶上圣祖仁皇帝、孝恭仁皇后大丧。贵妃因为尽礼所以没有养好身体,导致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
那个时候很重视父母大丧,就是皇帝免贵妃举哀行礼,贵妃要是能坚持举哀行礼肯定还是会坚持的。比如康熙崩逝之后,宜妃根本没法单独行动,还是让太监抬着去康熙灵前举哀行礼,这就是所谓的“尽礼”。乾隆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已经贵为皇太后的熹妃,依然坚持送孝敬宪皇后。皇太后的理由是“如果不亲送,于心不忍,于礼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