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传奇一生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千古第一才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少成名,崭露头角
李清照少年
1084 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还是苏轼的学生,位列 “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母亲王氏,是名臣王拱辰的孙女,文学修养颇高 。在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聪慧颖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年少时便擅长诗文,通晓音律,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其早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经问世,便轰动京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生活中一个寻常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她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词风清新自然,尽显少女的纯真与灵动。
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1101 年,18 岁的李清照与 21 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尽管两家均为朝廷高级官吏,但生活较为清贫。然而,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赵明诚每月初一、十五回家团聚时,会去当铺典当衣物,换取银钱,然后前往相国寺市场,购买碑文和果实。夫妻二人一边赏玩碑文,一边品尝果实,日子过得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后来,赵明诚步入仕途,他们立下志向,要游遍边远偏僻地区,收集天下的古文奇字。为此,他们节衣缩食,通过亲友故旧,
借来朝廷馆阁中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抄写记录,遇到名人书画、珍奇文物,甚至不惜脱衣交换。但由于家资有限,遇到高价的书画时,也只能无奈错过。这段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写悠闲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哀愁,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风轻盈委婉。
家道中落,命运转折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当时朝廷内部新旧党争激烈,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指为 “元祐奸党”,遭到罢免。李清照请求公公赵挺之帮忙,却未能如愿。此后,党争愈演愈烈,李清照也受到牵连,被迫离开京城,回到原籍与赵明诚分离。后来,赵挺之因与蔡京不合,称病请辞,蔡京被罢相后,赵挺之重新任职,李清照得以返归汴京与丈夫团聚。但好景不长,蔡京再次为相,赵挺之被罢官,五天后因病逝世,赵家还遭蔡京诬陷,亲戚被捕入狱。虽最终被释放,但已无法在京城生活,李清照只得随赵家人前往青州。
在青州,他们将书房取名为 “归来堂”,李清照自号 “易安居士”。夫妻二人勤俭持家,生活逐渐富足,文化创作上也相互支持,陆续收集了许多金石古籍。在李清照的协助下,赵明诚大体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1121 年,赵明诚担任莱州太守,李清照前往相聚,途中写下《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惜别之情。到达莱州后,又作《感怀》抒发对赵明诚忙于应酬而忽略自己的不满。即便如此,她仍继续帮丈夫辑集整理《金石录》 。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
靖康元年,金军进犯京师汴梁,北宋朝廷崩溃,南宋开始。赵明诚母亲在江宁逝世,他南下奔丧,李清照则整理行李前往江宁。因路途遥远,她不得不舍弃大量书籍、藏画和古器,即便如此,仍装了十五车行李。历经艰难,终于将凝聚两人心血的古籍古物运到江宁,可青州老家的藏品却在金兵攻破青州时化为灰烬。
建炎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后因处置江宁兵变不力被罢免。夫妻二人乘舟去芜湖,经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绝句》(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展现出她的爱国情怀和豪迈气概。1129 年,赵明诚改任湖州知府,却不幸染病,于八月十八日在江宁逝世。李清照悲痛万分,大病一场,但为保存赵明诚遗留的文物书籍,她强打起精神,派人运送行李投奔赵明诚妹婿李擢,然而洪州很快被金兵攻陷,她只能携带少量轻便书帖典籍继续逃亡,在颠沛流离中,古籍古物散失大半。
此后,李清照流徙两浙,追随皇帝行踪。在这期间,她的书画再次被盗,藏品散失十之七八。1132 年,李清照前往杭州,却身患重病,精神恍惚之际,被右承务郎张汝舟骗婚。张汝舟觊觎她与赵明诚早年收集的藏品,婚后发现李清照并无多少私产、文物,便对她谩骂、拳脚相向。李清照毅然决定离婚,并检举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等罪行。经官府查实,张汝舟被贬官,李清照离婚成功,但按宋代律法,她也被判处三年徒刑,好在有亲友搭救,仅被关押九天便获释。
凄凉晚年,著作流芳
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李清照的词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后期作品多悲叹身世,词风沉重哀伤。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她在国破家亡、丈夫离世后的愁苦与悲痛,那种沉重的哀愁仿佛有了重量,连小船都载不动。绍兴四年,李清照完成《金石录后序》的写作,详细记录了她与赵明诚收集金石文物的过程以及这些年的颠沛流离。同年十月,她前往金华躲避战乱,在此期间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 。
约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在极度孤苦、凄凉中离世,享年至少 73 岁。她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她是继李煜、柳永、秦观之后,将婉约词创作水平推向又一个高峰的词人。她独创的 “易安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为后世词作树立了榜样。她提出的词 “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强调了词的独特性,对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无论是她的文学成就,还是她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都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