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文:80后课本里的《金色的鱼钩》收录教材60年 作者到底是谁?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老课文。
《金色的鱼钩》部编版
《金色的鱼钩》现收录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整篇文章描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指导员的委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候光荣牺牲的故事。从《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到》丰碑》里的“军需处长”,一个个职务与牺牲的鲜明对比,体现着革命先辈们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在部编版的备注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杨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谁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让我们穿越60余年的迷雾,一起重读《金色的鱼钩》,去探寻它的作者和“小梁”到底是谁?
《金色的鱼钩》插画
《金色的鱼钩》作者到底是谁?长期以来有三种说法:陆定一、王愿坚和杨旭,其中陆定一是最主流的说法,并得到了《解放军报》、《中国军网》等媒体的背书;杨旭是近些年被认定的作者,部编版教材备注的作者就是他;王愿坚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说法也有很多支持者。要想搞清楚它的作者是谁,首先我们从它入选教材的历程开始。
《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60年版
1960年10月,《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进行了第五次修订,为了改变原有版本“内容浅,课数少”的缺点,这次修订收录了一批新的文章进入教材,《金色的鱼钩》就是其中一篇。按照当时人教版编写教材的习惯,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一般不标注作者,所以这个时候从课本上并不能确定作者是谁。1962年《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九册》中,也收录了这篇文章,但也没有标注作者是谁。1977年后,无论是人教社的全国统编教材还是后期的各地方版教材,基本上都收录了《金色的鱼钩》,但大多数都没有明确注明作者。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早期为什么会认定为陆定一呢?我们找不到答案,但是在中国军网2017年一篇援引《解放军报》的文章里,注明的作者就是陆定一。据说苏教版的教材里标注的作者也是陆定一,但是我没有找到那个版本,只好作罢。
截图
2019年,作家杨旭就《金色的鱼钩》进行确权,最终找到了《工人日报》1959年8月1日刊发的署名杨旭的文章《金色的鱼钩》,是这篇文章最早的版本,所以认定杨旭为《金色的鱼钩》的真正作者。
《工人日报》1959年8月1日版
除此之外,我们还找到了其他证据。1962年8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金色的鱼钩》同名连环画,在版权页里明确显示“杨旭原著”。1962年距离1959年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这个版权认定是可以采信的。1985年10月,群众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杨旭的短篇小说集《非正常谈判》。根据内容提要,这部作品集中收录的作品是从作者1965年前和1976年后的作品中选出来的,其中就包括《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连环画1962年版
《非正常谈判》目录1985年
除此之外,我们还找到了1959年1月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台湾来的渔船》。里面提到杨旭是部队1958年涌现出来的新作者。《金色的鱼钩》创作于1959年6月,时间点也是可以对应的。
《金色的鱼钩》插画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另外两种说法。1950年,陆定一创作的《老山界》登上了《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是最早被收录到语文教材的长征题材作品之一。《飞夺泸定桥》、《抢渡乌江天险》、《老山界》等作品在1960年前就已经流传甚广,收录教材依旧,这里面只有《老山界》是有明确作者的。也有人说《红旗飘飘》里曾经提到过陆定一是《金色的鱼钩》的作者,但是我翻了《红旗飘飘》第1辑到第15辑的目录,都没找到这一说法的出处。另外,陆定一在长征期间一直随红一方面军行动,而《金色的鱼钩》描写的是红四方面军的故事,这一点也是存疑的。
至于王愿坚的说法,我估计是受到了《七根火柴》和《草地夜行》的影响,甚至可能有人搞混了《七根火柴》和《金色的鱼钩》。
我们确定杨旭是真正作者之后,再来看一下主人公“小梁”是谁?在《金色的鱼钩》原版里,开头提到这个鱼钩是一个名叫“梁志平”的中校捐赠的,而他随着鱼钩写来的说明,就是课文改编的主体。
《金色的鱼钩》节选
那么“小梁”又是谁呢?2022年6月4日,“中国军网”刊发了一篇名为《101岁老红军王玉清:风雨磐长征路,难忘那片草地》,其中提到老红军王玉清就是《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原型之一,但他最终成功走出了草地。至于“小梁”梁志平,应该是杨旭在创作中虚构的人物。
插图
其实《金色的鱼钩》原型是谁并不需要探究,在长征路上,像“老班长”这样的事迹并不在少数。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一支军队伟大的精神。他们中的某一个个体并不一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名字,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