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漫谈《天龙八部》之阿朱:别让你的血滴在爱人心头
年少的时候读《天龙八部》,看到青石桥头雷声隆隆、暴雨倾盆的那个夜里,亲手打死心爱之人的萧峰在无法形容的痛楚中几近癫狂失控。那一幕,极尽渲染,悲情无比,煽动的背后涌现出一股股热流。读罢眼泪不自主的,便落了下来。
爱情因其激情澎湃的特质而易于毁灭。阿朱与萧峰的雨夜,让萧峰这个孤魂野鬼彻底丧失了生命的美好,从此他只会更悲苦、更令读者滋生怜惜心理。而对阿朱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姑娘而言,她以“死”,完成了少女对爱情完美悲壮的想象,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梁山泊与祝英台。年少时,总以为没有死亡的爱情是不足以称之为“生死相许”的,更何况,她死在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怀里,于心足矣。于是,“塞上牛羊空许约”七个字,有一种凄楚的美感,它是爱情遗留的、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击中人心房的遗憾与期盼。
今日今时再来看时,却生了不忍之心。感动之意大大减少,眉头不由的皱了起来。总想找到阿朱亲口问一问:“这是何故?这是何必?你怎忍心至此?”再看到有人痛批阿朱之赴死为“自作聪明”时,我竟暗自点头同意了。
在萧峰眼里,“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岂是一千个、一万个汉人美女所能代替得了的?”书中的阿朱,在金庸笔下众多惹人注目的美女中,并不格外出色,但仔细看来,确是十分理想的女子。相貌自不必言,阿朱的性情,娇俏有之、伶俐有之、温柔有之、坚毅有之。对于她所喜爱向往的,她可以千山万水的寻找、等候,并且有主见、有勇气。苦闷无趣时,她善于解闷斗乐,舒缓他人的敌意与抑郁;彷徨无助时,她甘愿默默的坚守陪伴,给予劝解。她是个顽皮可爱的小姑娘,令人心生喜爱与保护之心,她是个温柔似水的女人,可以给疲惫的英雄暂时的栖息。
只可惜,她还算不上萧峰的解语花。阿朱像一个离家出走,找到了传说中令人仰慕的英雄的天真女孩,她迷恋英雄如山一般沉稳的肩头,却不懂得英雄背负的重担。萧峰已是苦不堪言,被身世、仇恨和突然人人喊打的境遇折磨,还有多少心力去承受亲手打死爱人的痛楚与绝望呢?阿朱此举,无异往爱人的心头狠狠的再刺上一刀。虽说相爱难免会有些摩擦和伤害,可这种伤害,极端的几近冷酷。
曾在一个电视剧里,看到心头满是恨与爱不得的女主角对所爱之人说:“我要我的血滴在你的心头。”阿朱并无恨意,却让我看到了比这种报复性的自残更伤人心肺的后果。有个朋友满怀痛心的说:“阿朱与萧远山,一个爱人,一个父亲,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是对萧峰最狠最无情的。”诚哉此言。
人常说,相知相伴。相伴容易,相知难。相知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慈悲与能力。阿朱的爱情,足够勇敢、足够热烈,她慷慨付出,无怨无悔,比起许多混杂着目的的爱情,已足够理想。但是,终究,少了点同理心。她既不愿意承担勉强萧峰放弃报仇可能产生的纠结、矛盾与风险,又怎忍心让萧峰承担这种更残酷永恒的内疚和心结?
爱,虽然是最远离功利与算计的情感,但却不是简单清澈,一目了然的。爱,需要设身处地,需要花费心思去了解、学习与接近对方的感受、需求与心灵。这种复杂和难度,不是单纯依靠激情燃烧便可以解决的,相反,它需要理性,需要细致幽深耐心的探索,需要双方不厌其烦的互动与理解。
复杂令人恐惧,微妙使人不安。人性有本能的懒惰,希望万事万物有一个标准答案,“爱”也不例外。如果感知对方如此之难,那不如以“我”为准则,我给予你我的所有,我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哪怕是生命,因为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表达和关爱。许多人,沉醉于这种自以为是中,甚至把自己感动的涕泪俱下。
可是,这样的爱,如果说得不客气一点,本质上只是在自我满足,是无意识的自私和愚蠢。
一位朋友在百般无计,终于走到婚姻的尽头后,无奈的说:“我们都觉得委屈,都认为自己为对方牺牲、付出了许多,但终究,我们能给对方的,都不是对方想要的。更可悲的是,我们一直没有明白,对方到底想要什么。”
在那个雨夜,阿朱想必考虑过,假如她告知萧峰,这个所谓的带头大哥段正淳乃是她亲生父亲,求他放弃报仇之后,两个人的关系走向。事情会变得微妙难解,萧峰会答应吗?如若不应,她该如何面对父亲被爱人所杀?大理国的报复会让他们有安宁之日吗?如若答应了,萧峰又会甘心吗?他的勉强会让他们的“塞上牛羊之约”都变得不那么美好吗?一切都是未知的,她无力应对,也无暇思考,不若一死了之。如此,至少于她而言,难题迎刃而解。
只是,于萧峰而言,他宁愿选择千万种未知的可能,也绝不愿意让爱人死于己手。尤其得知段正淳为带头大哥原是误会之后,更显得此事荒谬、遗憾。念及于此,这段爱情的凄美与悲壮之处,在我眼中都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但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莫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是“己所欲”,亦不可轻易施于人。我想,一份成熟的爱,不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盲目痴心,而应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对你意愿的尊重”的清明与豁达。尽管,这非常难,但,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