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为何我军打歼灭战的次数非常多?这篇文章告诉你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战争,从来不是比拼谁的子弹多,而是看谁能活到最后。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作战风格独树一帜,他们不打那种“你一枪我一枪”的消耗战,而是偏爱一种更彻底、更高效的战术——歼灭战。
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这支军队总是千方百计地要“全包圆”敌人,而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或者像传统战场那样讲究阵地对攻?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资本去拼消耗,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以弱胜强的关键——把敌人一口吞下,而不是慢慢啃骨头。
在1939年的香城固伏击战中,八路军用三个团的兵力,干净利落地吞掉了日军的一个加强中队,真正做到了一战清场。
这种战术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实践中摸索出的生存之道。
武器、弹药、兵员,这些战争的“燃料”,八路军没有充足的供应,唯有靠战斗去获取。
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他们就明白一个道理:打仗不仅仅是打赢,更要打出收获。
歼灭战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此——打一场仗,不仅能削弱敌人,还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武器弹药从哪儿来?当然是战场上捡的。
八路军的装备,大多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打一场歼灭战,就意味着能缴获成百上千条枪,甚至是迫击炮、机枪和弹药。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仙人桥战斗时就提到,那一仗不仅大幅提升了部队的装备水平,还支援了兄弟部队。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战斗力越强,缴获越多,下一仗就能打得更漂亮。
相比之下,传统的“杀伤战”效率太低。
比如你用一万发子弹,只打伤了敌人一部分,剩下的还能回去养伤,过段时间又回到战场,那这一仗打得就不划算。
而歼灭战不一样,它的目标就是让敌人彻底消失,或者成为俘虏,根本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歼灭战还有一个隐藏的优势——兵员补充。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国民党士兵在战斗中被俘后,经过动员和教育,最终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
像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的兵力大增,而这些新兵大多来自原国军部队。
经过短暂的训练,他们很快就能投入下一场战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我壮大”模式。
当然,歼灭战并不是随便打的,必须要条件成熟。
比如1940年的关家垴之战,八路军本想一口气吃掉驻守的日军,但因为准备不足,最终未能完全达成目标。
这场战斗给了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要想彻底消灭敌人,必须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确保敌人无路可逃。
所以,抗战后期,八路军更倾向于选择敌人的小股部队下手,积少成多,逐步削弱敌人。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歼灭战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开始是成团、成旅地消灭国民党军,后来发展到成军、成兵团的围歼战。
像淮海战役的陈官庄战斗,30万国民党军被围困,最终大部分被歼灭或俘虏。
每次大规模歼灭战后,解放军不仅能获得大量武器装备,还能吸收大量俘虏兵,形成一种“打一仗,强一倍”的局面。
这套打法在朝鲜战场上依旧奏效。
志愿军的作战思路仍然围绕穿插、包围、歼灭进行,但面对美国强大的火力,他们不得不调整目标,把歼灭战的规模缩小,专门针对营、连级单位,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战术,逐步瓦解对手。
砥平里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虽然美法联军兵力强大,但如果换个时机,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这种战法,几乎成了这支军队的“战斗本能”。
即便到了1962年对印作战,歼灭战依然是主旋律,第7旅、第62旅这些印军的王牌部队,最终都没能逃脱被全歼的命运。1979年的对越作战,同样是穿插加歼灭的打法,虽然地形复杂,但最终还是达成了战役目标。
历史一次次证明,战争不是拼谁更能耗,而是谁能找到最有效的战斗方式。
有人说,打仗就像下棋,真正的高手从不跟对手纠缠,而是一步到位,让对方彻底出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