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食的招牌菜之一,响油鳝糊,选对黄鳝才是做好它关键步骤
吃鳝鱼,江南人有最拿手的响油鳝糊。这道菜在江浙沪一带,最为流行,响油鳝糊成菜的最妙之处就是在收尾时,端上桌子后淋上热油后盘中滋啦作响,所以这也是响油一词的来由。苏州的苏帮菜,杭州的杭帮菜、上海的本帮菜都里都能寻到响淋鳝糊的身影。论名气,苏州的响油鳝糊名气最大。
做一道响油鳝糊难的是划丝。鳝丝的美味早有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于炒鳝丝的记载,“拆鳝丝炒之,略焦,如炒肉鸡之法,不可用水”,如若不想多费手脚,鳝丝买回来只需简单烹调一下,便已经是一道难得的美食了。
一年之中要找到最合适吃鳝鱼的时节就是在端午前后,民间也有说法“处暑的黄鳝赛人参”,也就是说黄鳝不仅好吃而且还是极富或营养。
老上海划鳝鱼丝非常有意思,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市场里的商贩用各种自制的工具划鳝丝,最有趣的工具是塑料牙刷,先把牙刷的刷毛去掉,然后把平时手握的牙刷柄磨得非常锋利,用这样的工具划鳝丝是最顺手的。生划鳝丝比将烫过的黄鳝划丝要难,尤其做响油鳝糊的鳝用的是笔杆鳝,细且滑,没有一点功夫难以捉住,更不要说去划丝了。
划鳝丝很多地方不一样,安徽湖北这些地方,鳝鱼都是生划丝,上海鳝丝的处理方法非常独特,要先煮开一大锅冷水,然后在水中加入酱油和少量的醋,等到水滚开的时候往锅中加一勺冷水,让水温保持在90℃左右,然后马上将活鳝鱼投入水中,这样烫出来的鳝鱼非常好划。
响油鳝糊这道菜到底从何而来?有人说道菜是从安徽传出,安徽菜的历史中,有三样东西被视为非常珍贵的食材:斤鸡、马蹄鳖、豆角黄鳝。斤鸡指的是一斤重的童子鸡,马蹄鳖指的是幼鳖,只有马蹄大小,豆角黄鳝则是指豆角般大的黄鳝,即没有成熟的黄鳝。徽菜徽厨也曾经有过一段鼎盛时期的历史,民国时期上海滩曾经遍布了徽菜馆,所以说响油鳝糊从安徽传出也有可能。
到苏州去吃玩,免不了的流程是去吃,苏州人吃鳝鱼除了响油鳝糊之后,还有鳝鱼面,炸到酥脆后浸润过卤汁的鳝鱼配上面条实在是好吃之极,所以,来苏州,这两样都是要尝一尝的。
自己在有里做响油鳝糊,在菜场里选好黄鳝,一定要选笔杆粗细的鳝鱼,这才是响油鳝糊鲜美的关键,然后让摊贩处理好鳝丝,回家后就好处理了。
响油鳝糊
食材:黄鳝 蒜 姜 葱 生抽 老抽 盐 白糖 胡椒粉 耗油 麻油 猪油 淀粉
为了不手忙脚乱,先准备好调味汁:
将生抽老抽盐白糖耗油加清水调成汁备用;葱花蒜末和姜切丝备用;
热锅冷油爆香姜丝蒜末,倒入鳝丝翻炒至卷曲,就倒入调味汁翻炒,再用水淀勾芡之后小火收汁。
待到汤汁基本已经烧尽,盛出装盘,在鳝丝中央洒上蒜末,葱花,胡椒粉,香油以提香增味。
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将油烧热,油里放点猪油,烧热之后在盘中浇下,滚沸热油落在鳝丝中出发出悦耳的滋啦之声,香气扑面而来。
做响油鳝糊,猪油很重要,没有猪油,香味顿减。虽然有反方意见说猪油食而无益,但偶尔吃一点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