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主力,二战德军装甲中坚“四号坦克”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是德国坦克的铁杆粉丝,不只是现代的豹式坦克,从二战开始,德国坦克就以其棱角分明,威武霸气的外形,坚实的防御等特点占据了德粉内心重要的位置,在二战期间德国坦克的性能确实不错,尤其是虎式,豹式等坦克,但奈何1943年德国工业遭大轰炸,以及虎豹坦克过于精密的机械设计,种种原因导致产量过于稀少,其中有一型坦克,产量高达8000多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才退役,号称德意志军马的四号坦克,可以说是德军装甲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来唠唠闪电战的主力,四号坦克。
四号坦克
其实按照古德里安所畅想的德军装甲部队,四号坦克只是配角,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四号坦克是以掩护步兵摧毁工事与三号坦克配合使用的,三号坦克才是用来反装甲的主力存在,奈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厚甲巨炮的坦克,三号坦克的性能已经不能与之匹敌,改进潜力也全部挖掘殆尽,这给了四号坦克屌丝逆袭的机会,四号坦克随着战争的进程一共出现了A型,B型,C型,D型,E型,F1型,F2型,G型,H型,J型等多种型号,还包括为了适应战场以四号底盘改造而来的自行突击炮(四号突击炮),自行反坦克歼击车(四号反坦克歼击车),弹药运输车等各种战车。
四号坦克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被迫签署"凡尔赛条约",其要求德国不能研制发展坦克,但是对于德国军方,经历过一战的他们很清楚坦克所带来的作用与优势,因此他们认为研制新型坦克是势在必行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作为机动兵司令部参谋于1930年成立了工作组,1934年1月,古德里安提出的装甲部队构想,由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搭配组成装甲部队,前者作为主力,而四号坦克则定位为支援型战车,为应付调查四号坦克代号BW。
四号坦克
四号坦克各个型号的发展:
1935年,克虏伯,莱茵金属和MAN公司依照提出的支援型战车要求制作出了原型并测试,德军方最终采用了克虏伯的设计,正式命名其为四号坦克A型,并投入量产。1937年十月第一辆四号坦克A型生产了出来,四号坦克A型坦克重16吨,装备了一门75mm Kwk37 L/24炮,这门炮的射速较低,主要以掩护步兵摧毁工事的作用来使用,两挺7.92MG34通用机枪,一挺位于炮塔与火炮同轴,一挺布置在装甲首上。动力系统采用了240匹马力的迈巴赫HL108 TR汽油发动机,最大时速40公里/小时。
四号坦克早期型
1937年四号坦克B型出现,主要换装了更好的300匹马力的迈巴赫HL120 TR发动机。
1938年四号坦克C型在B型的基础上,换装了改进型迈巴赫HL120 TRM发动机,并将炮塔装甲由原来20mm增加到了30mm,坦克重量也从16吨增加到18.5吨。
1939年四号坦克D型生产,侧面,后部装甲增加到了20mm。
1940年四号坦克E型坦克重量增加到了20吨,并加装了外部装甲强化其装甲。
1941年四号坦克F1型,这也是四号坦克最后一款安装75mm短管炮的坦克,装甲继续升级,重量增加到了22吨。
1941年下半年,为了应对第一次T-34危机,德军需要一款穿甲能力更好的坦克,因此为其加装了莱茵金属的75mm Kwk40 L/43主炮。这门炮的炮弹初速接近1000m/秒,坦克重量也增加到了24吨。
四号坦克G型与F2型差不多,早期的G型是F2型更加官方的叫法,至此四号坦克已经取代了三号坦克的地位
1943年四号坦克H型开始生产,与前面的改进不同,四号坦克H型车体改进为Sd.Kfz.161/2,附加装甲取消,改进为一体式装甲,车体正面装甲到达了80mm,并在炮塔和车身处加装裙甲,并将43倍75mm火炮换装为更长的48倍径火炮,其重量到达了25吨,四号坦克J型和H型差别不大,一般认为是H型的后继型号。
四号坦克从诞生时的配角,经过一系列的改进逆袭上位可以看出其在德军坦克中重要的地位,由于虎豹坦克生产较为稀少,四号坦克几乎参加了全部战斗,可以说是德军装甲的中坚力量,以至于在二战战后还活跃在多个国家的装甲部队中,从中可以看出四号坦克的优秀性能。
闪电战急先锋,二战德国装甲开启之路“三号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