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活诸葛”李达

在我军历史上有位传奇将领,他长期担任参谋长职务,累计达40年之久,被誉为“活地图”“诸葛先生”;更让人惊奇的是,他还是抗战中唯一能调动美军飞机的人。他就是开国上将李达。
在学生时代他就接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深刻意识到如同国民党这样陈腐的军阀主义作风是无法改变中国的,至于围剿中央苏区,打国共内战更是极其错误的行为。于是在同年12月,作为国民党第26路军第74旅旅部少校副官的李达追随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

从担任独立1师参谋长起,李达就几乎没离开过参谋长这一职务,陆续担任了红17师参谋长、红二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第129师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中原野战军参谋长、二野参谋长、西南军区参谋长、志愿军参谋长等职,先后辅导过贺龙、刘伯承、陈毅、彭德怀、徐向前五位元帅。
李达指挥作战,善于利用地图。
1935年,红二、六军团入黔,想要在毕节建立根据地。任弼时征求李达意见,李达打开地图仔细观察了下,认为毕节地理位置重要,公路四通八达,便于敌人调兵,不适合作为根据地。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云南、贵州等地军阀便相继进军毕节。
任弼时说:“还是李达有先见之明。”
陈毅元帅也曾称赞李达是“我们的好诸葛”
李达参加过长征,参加过抗战,参加过解放战争,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他几乎在我国建军史上的各个战争时期,都在出任参谋长一职,累计任职时间更是长达40年之久。
好诸葛,这样的评价,李达实至名归。
同时李达对于南下大别山的地图路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沿途经过的几百上千的县市他都倒背如流。在经过黄泛区的时候,李达还主动请缨,作为先头向导,率领参谋人员侦察敌情。
而且为刘邓首长带路的警卫一连曾经三次带错了路线,但是都被李达给纠正回来了,所以邓小平感慨地说:“李达就是一幅活地图,他这一手真了不起!”

上将秦基伟曾回忆说:“进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军队纵深,困难是很多的,首先是要对付敌军的前堵和黄泛区、沙河、汝河、淮河这四道恶水。
面对这些困难,李达参谋长带领参谋人员深入实地考察,设计出种种方案,供刘邓首长决策。他还不顾连日行军的劳累,亲自到河边测试,有时还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敌机的滥炸,组织小分队泅水先行,为大部队的开进提供经验。
李参谋长的这种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使大家都深受感动。”
而在教育子女方面,李达无疑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的长子是李如龙,因为当年李达去参军了,为此儿子就留在了农村,后来担任了高职,作为儿子的李如龙自然是非常的开心,想着可以让父亲给自己安排个工作。
其实父亲李达对儿子李如龙确实有很多的亏欠,按理来说李如龙的要求不高,但是自己是高级领导,如果这样做的话还如何面对自己的战士,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穷人服务的,如果自己给儿子谋个差事,那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1993年7月12日,开国上将李达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河北省涉县将军岭。

时值盛夏,太白山脚下的眉县,成片成片的猕猴桃树,在整洁漂亮的村舍映衬下,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
在横渠镇横渠村的一处广场上,李达将军的雕像特别引人注目,他一身戎装,眺望远方。这座雕像,表达了当地群众对开国上将李达的崇敬之情。
“文学张载,武效李达”。
这句话已经成为当地的育人理念。不远处,李达小学(原名横渠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汲取文化科学营养。
李达故居时常有人前来参观拜访,成为宝鸡乃至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的横渠村,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乡风文明和谐,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殊荣。
村民严平安,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村民魏一平、秦永宁先后荣登“中国好人榜”;秦永宁还荣获了“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陕西省首个家风馆——宝鸡市家风馆也建在这里。
先辈已逝,精神永存。